隨著年齡增長,男性的精液品質可能會因多種因素而變得不正常。例如,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、不良生活習慣(如抽煙、酗酒、喜愛熱水澡和穿著緊身牛仔褲)、不正常的性行為、高溫工作環境(如廚房或鍋爐房)、以及高污染的生活環境(如接觸有機溶劑或石化產品)等,都可能影響精子的品質。此外,生殖腺的發炎或精索靜脈曲張的惡化也可能導致精子品質下降。因此,即使男性過去能夠使伴侶懷孕,只要面臨不孕的問題,就應該進行精液檢查以評估當前的生育能力。
進行精液分析後,可以分析哪些因素來判定是否不孕?
根據2021年下半年世界衛生組織 (WHO)最新發表的精液分析手冊第六版中,包含精液量(1.4ml)、精子濃度(16×106/毫升)、精子總數(39×106/次)、精子活動力(42%)、前進運動(30%)、精子存活率(54%) 及精子型態(4%),可以協助判斷受試者不孕的可能原因。
精子品質評估標準:
巨觀檢查
液化時間:
- 正常精液射出後會快速變為膠凍狀,約5分鐘後開始液化,30分鐘內應完全液化
- 液化時間過長(>30分鐘):常見於前列腺或精囊腺的慢性炎症
- 液化困難會使得精子無法順利前往輸卵管,造成受孕困難
外觀:
- 正常精液呈白色或灰白色。節慾時間長,精液可為淡黃色
- 黃色:可能膿細胞,考慮前列腺炎或精囊炎
- 紅色:常見於生殖泌尿系統出血或發炎
體積:
- 精液體積正常需超過1.4 mL
- 不足(<1.4 mL):可能與輸精管阻塞有關
- 過量(>8 mL):可能有發炎反應
顯微檢查
精子濃度:
- 正常濃度每毫升應超過1600萬精子
- 低於此標準為精子稀少症 (oligozoospermia)
- 精液中未發現精子,需進一步檢查確認,若仍無精子,則為無精症
精子總數:
正常精子總數應超過3900萬隻
精子存活率:
正常而言,活的精子比例應超過54%
精子運動能力:
- a級精子:快速直線前進,品質優良
- b級精子:慢速直線前進,但能受孕
- c級精子:非直線前進,無法受孕
- d級精子:無法前進,可能死亡或營養不足
正常前進運動(a+b級精子)應大於30%,總活動力(a+b+c級精子)應大於42%
精子型態:
目前,世界衛生組織採用學者 Kruger 等人提出的嚴格定義來檢查精子的型態。若完美型態超過4%,則為正常。低於此標準,可能與精索靜脈曲張或環境因素有關
紅血球數:
- 正常精液中不會有紅血球
- 若有,可能與外傷、發炎、攝護腺肥大、先天異常等有關
白血球數:
正常精液中白血球應少於 1×106/mL。過多,則可能顯示生殖道或前列腺感染
化學檢查
酸鹼值:
- 正常精液pH為7.2~8.0
- 偏酸(<7.2):可能精囊腺和前列腺存在炎症、細菌感染、射精管有阻塞或先天性缺乏儲精囊等問題
- 偏堿(>8.0):可能存在急性生殖道感染
如何改善精子品質?
飲食方面:
- 蛋白質和維生素E:多攝入富含高蛋白和維生素E的食物,有助於生殖細胞的發育,提高生育能力。
- 鋅:鋅參與睾酮和精子的製造,與精子品質密切相關。海鮮如蝦、蟹和生蠔等富含鋅。
- Omega-3脂肪酸:這種不飽和脂肪酸能夠轉化為前列腺素衍生物,促進生育能力。深海魚類是Omega-3的主要來源,植物性食物如堅果、核桃、蕎麥、大豆及某些植物油(如大豆油、紫蘇油、亞麻籽油、橄欖油)和深綠色葉菜也含有豐富的Omega-3。此外,輔酶Q10作為一種抗氧化劑,能有效對抗細胞在生成膜和其他結構時的氧化反應。
生活方面:
- 保持正常作息,避免熬夜和過度壓力。
- 適量運動,戒煙戒酒。
- 避免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,穿著寬鬆透氣的褲子,沐浴時可用冷水沖洗局部以降溫。
擁有這份精液常規檢查指南,相信能夠幫助您準確進行檢查,早日實現妻子的好孕願望!
瞭解這些指標後,男性若在懷孕上遇到困難,建議首先進行精液分析,因為這能幫助醫生識別可能的生育問題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、適度運動、良好的飲食習慣,以及避免環境污染,都有助於提高精子的品質。此外,定期檢查也是瞭解自己生育能力的重要方式。
在此也想提醒準備要寶寶的朋友們,生育前雙方都應該進行充分的檢查和準備。精液常規檢查只是針對男性精子品質的基本評估。如果經過長時間的備孕仍然沒有結果,建議諮詢進行更全面的評估和檢查。
最後,保持良好的心態也非常重要!情緒波動會影響身心健康,因此在備孕期間不要過於緊張和焦慮。如有需要,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。祝願大家都能迎來健康可愛的寶寶!
如果您有任何關於難孕或不孕的疑問,歡迎來門診諮詢。祝願每位未來的媽媽和爸爸早日成為新手爸媽→→
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. WHO Laboratory Manual for the Examination and Processing of Human Semen. 6th ed. WHO Press; Geneva, Switzerland: 2021. (31 May 2022).